![]() |
||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
||
1
小说在AI时代仍有 不可替代的审美及伦理价值 2025-04-27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讨论: 小说在AI时代仍有 不可替代的审美及伦理价值 社会变革、文化需求、审美趋势等当下任务的变化,要求新时代小说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彰显中国立场。在全球化的浪潮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与小说研究紧密相关的外语学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为了拓宽小说研究的路径和边界,助力构建中国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项目组主办,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小说研究当下任务暨外语学科未来出路——(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近日在海南大学召开。来自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文学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小说研究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未来出路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白丽芳主持。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在开幕式致欢迎辞。(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吴笛在致辞中说,小说作为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既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器,也是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承载着文明的哲思与时代的回响,在AI时代仍具不可替代的审美与伦理价值。吴笛认为,小说家和小说研究者可以借助网络的传播效应与文学的想象力,发挥文学的审美功能和伦理教诲功能,并以自己的笔墨发起时代的呼唤。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以《论小说阅读与外语及家与国之关系》为题发表致辞。朱振武追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深入阐释了小说在科普文化知识、启迪思想革新、疗治人类心灵、拯救社会痼疾和引领文学改革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针对当下盛行的“文科无用论”“外语无用论”等片面论点,朱振武进行了有力驳斥,强调小说创作与外语能力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推动力。 韩少功、梅国云、薛舒分别发表致辞。韩少功从小说的“变”与“不变”这一命题谈开,他认为当下甚嚣尘上的“文学之死”和“小说之死”言过其实,但当代文学发生的重大变化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即便文学的受众主体发生变化、传播媒介迭代、写作技巧革新,人类对“情义”的表达需求也是恒久未变的,我们在AI时代更需要坚守文字对生命温度的书写。 面对媒介生态的深刻转型,梅国云洞察到传统文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说:“影像叙事的崛起倒逼文学创作必须完成数字化蜕变。作家需锻造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叙事能力,在超文本空间中重构文学与读者的对话模式。” 薛舒从本体论的角度回应小说的精神使命,就“人类永恒命题之于小说抑或非虚构”这一话题展开思考。她谈到,虚构与非虚构文学皆以艺术笔触勘探人性,是真实情感与生活的艺术呈现,能够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价值的生命诗学。 本次会议共有15位作家、学者作主旨发言,200多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在14个分会场进行专题研讨。会议议题涵盖了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教学、新时代的小说创作与文明互鉴、新时代中外叙事文学关系、新时代的小说教育与外语教学、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困境与出路、新时代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影响等学科命题。 (全 薇) 据中国作家网-文艺报 |
||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