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异地养老:“老漂族”身心之痛如何化解?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异地养老:“老漂族”身心之痛如何化解?

2018-04-10

  告别老伴,离开老家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每天操持家务,帮子女带孩子,这是“老漂族”们的日常。虽然子女提供的生活已经足够体面,但在大城市雇佣保姆依然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销。除了接送孙辈上下学、购买生活用品,他们很少外出,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大多数时候,只是用电视节目打发时光。

  两代人之间的思维观念不同,生活习惯差距太大。虽然子女们在尽力调和这种矛盾,但在两代人之间,争吵和无话可说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对于未来,异地就医与心理空巢是“老漂族”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境。

异地养老,你是否身处其中?

  异地养老,一个在社会上不那么流行的名词。但提到“老漂族”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由农村、中小城市不断向大城市流动。这就意味着,当你决定离开家乡,去中心城市打拼的那一刻起,异地养老就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国家卫计委指出,我国的流动老年人口整体上呈现增长态势,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和流动的形势下,许多人已经开始面对或者即将面对异地养老的问题。

  异地养老是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移居的养老方式。随迁老年人养老地点发生改变,他们的社会保障环境会发生相应变化,如会面临养老金异地结算、异地就医、社区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

  “老漂族”这一称谓常常给人“漂泊不定”“缺乏保障”之感。他们主要是那些前往子女居住地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他们往往并不富裕,他们主要承担着照顾孙辈的责任,客观上是异地养老的潜在群体。

  随着异地养老改变的还有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老漂族”离开原居住地首要的目的是投奔或帮助子女,他们在异地养老中需要更多地处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远离故乡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后,孤独感与失重感如影随形。

一切养老问题说到底都是经济问题

  是否具备充足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和我们的父母能否度过幸福的晚年。问题恰恰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能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老年人对于异地养老并不陌生。他们在退休后选择迁居生态环境更为优异的旅游城市定居,这样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是对于自己几十年辛苦工作的补偿。这一类异地养老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基础,许多西方中产阶层会提前几十年为自己未来的养老拟定投资计划,将养老投资一分为三,分别投入国家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和金融理财产品。

  在我国的城乡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处境下,子女也似乎难以为来到身边养老的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老漂族”病重失能,逐渐增添了家庭的负担,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两代人的生活质量。上有老下有小,当异地养老问题来袭,70、80后独生子女成了“夹心族”。

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政策门槛

  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各地政策不一,医疗保障待遇差异大,因此异地养老必须跨越医保异地结算的政策门槛。

  目前,我国已经有31个省份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异地养老群体如果在省内流动,他们的养老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保障。例如,2018年1月,江苏出台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提出,老年人到子女所在城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户口迁移、医保结算、公共交通等方面给予便利。

  在全国层面,我国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异地退休安置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7年底实现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异地退休安置人员”要求随迁老人必须在迁入地落户,才能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符合转诊条件”就是在“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下,一般的小病、常见病,就近就地就医。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老漂族”没有在迁入地落户,那么在不符合转诊条件时,你可能无法在异地养老的迁入地报销医药费,只有在需要住院时才能使用医保卡。眼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医保异地结算是在跟时间赛跑。

购买养老服务能行吗?

  根据民政部2017年公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比上年增长8.6%。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这一数字比上年增长4.3%,但与养老需求量相比仍旧悬殊。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空置问题同时出现。一方面,我国养老资源配置亟待优化,养老资源供给量需要提升。另一方面,在地区间医疗水平不平衡现状下,老百姓“用脚投票”的结果是中心城市养老机构拥挤和地方市县养老机构冷清并存。

  虽然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巨大的养老需求相比,还有着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成为我国养老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来说,越来越多的子女希望社区能提供更多服务,尤其是社区的日间照料、短期托养。

  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子女选择了“多管齐下”。在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险基础上,购买一部分社区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为父母购买一份商业保险,毕竟多一种方式就是多一份保障。

重塑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我们所关注的异地养老,既包括老年人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包括老年人在新的居住地能否适应家庭关系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问题。

  随着异地养老现象的出现,代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逐渐加强,也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离开原居住地与子女团聚的“老漂族”,大多与原有的社会关系相脱离,与老伴、好友分离后,尚未融入新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导致了老年人生活的失重。与此同时,与子女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两代人的冲突难以避免。

  可以说,异地养老的巨大风险之一是来自于老年人养老地点转变后,在经济条件、社会保障、人际关系各个层面可能丧失独立性,并由此导致“心理空巢”。

  帮助随迁老人融入迁入地,各级地方政府一直在努力。例如,北京房山区开展“结伴同行不寂寞”为主题的随迁老人社区融合项目,该项目除了组织随迁老人参加活动外,还建立了随迁老人社区档案,对有特殊需求的随迁老人建立档案,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

  对于家庭关系的重塑,则需要增进沟通,老人和子女之间定时定期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化解内心的矛盾,并且鼓励老人接受全新的养老方式,最大限度地纾解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作者:谢轶鹏)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出处:据新华网思客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