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小说研究]->清明忆李白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清明忆李白

2018-04-08

题记:

十年前的清明节,我在绵阳南河路14号写了《清明忆李白》。十年后的今天又是清明节,我在成都

东郊,望着窗外林立的高楼和“万象城”大商场及一些正在忙碌着的城市建设工地,抹不掉的“东郊

记忆”和那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使我再次想起其中与李白及和李白有关的一些人和事。

2008年我刚写完《清明忆李白》不久,“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熟悉的“太白故里”陇

西院、粉竹楼、月园墓......都受到破坏。我也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洪流之中,在那些日子里,

我成天背着个大包,里面装着很多重要的科普史料以及钱学森、冰心等关于科普的通信、讲话录音,

还有我对李白出生地和李白诗中科学元素、“李白文化与绵阳科技城”等的考查、研究资料。这年

11月,我还将我所了解的“李白文化与绵阳科技城”和“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北川”等情况带到

了英国,以后还带到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今年正好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在这清

明之际,我也向这次大地震中遇难和牺牲的同胞和同志们躹躬、敬礼!

“成都东郊”,这对很多成都和四川人来说,那都是难于抹去的记忆!就在我写这个题记和修改《清

明忆李白》的地方,曾是我国重要的飞机研制基地,很多我国自已设计、制造、享誉世界的飞机,都

来自这块土地。这里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块宝地,成都刃具厂、成都轴承厂……一串串熟悉的名

字和当年景象又呈现在我的眼前。就在这不远的原成都轴承厂职工宿舍,还有着我们全家的很多难忘

记忆……这时我想起了伦敦东区,在那块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旧址上,而今奥运公园、欧洲的有名商场……

还有金丝雀码头的新金融城、阿姆斯特丹街那一遍遍花园似的居民小区……我深信,在我足下的这块

土地上,我们也一定会象伦敦的东区一样,创造出更多更多的人间奇迹!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李白

在756年至757年之间创作《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二中写道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

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在这里极力铺陈、赞颂成都之美,留下了他歌咏成

都的经典名句。

一到清明节我就会想起李白,可见他对我一生影响之深。今天李白和李白文化已享誉世界,它不仅有

李白个人的成就,还有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赋于它的新内容、新内函。李白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

族文化和精神的一个反映。不少人还为之献出了一生。清明之际,我也向他们致敬!

2018年清明节于成都东郊二十四城

清 明 忆 李 白

汪 志

2008年4月4日, 这天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从这年开始,国家将清明节正式纳入了法定节假日,这也是在中国作为法定节假日的第一个清明节。据中国民政部清明节办公室估计,4日当天中国群众祭扫总数应超过1亿人。扫墓、祭祀、踏青等传统项目的回归,让不少中国民众感受到了清明节特殊的文化意义。而我在这一天,不仅想起了李白,还想起了我这几十年学习、工作中一些与李白有关的人和事。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诗仙。而且那些关于李白铁杆磨成针的故事和传说,从幼小时起,就使我对李白的故居——离我家所在绵竹县不远的那个江油市青莲场有着一种神往。

在绵竹上初中时,我们的一个语文教师写了一篇游涪江边那个太白洞的文章,好象当时四川日报还登了。于是,李白的形象似乎离我越来越近了。

这以后,虽然我从课本和老师的讲授中又多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李白的知识,但总的来说对李白的历史和成就理会得并不深。这时在这方面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要算是郭沫若先生那本《李白与杜甫》了。我是从别人那里借来,而且限定我必须在一个晚上读完的。《李白与杜甫》初版于一九七一年,据说该书的大部分写作及完稿是在他连丧二子的一九六八年之后。《李白与杜甫》也成了他的封笔之作。在这部书中,郭沫若先生提出了他的“李白生于中亚碎叶说”。虽然郭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这本书,今天人们对书中的扬李抑杜立场和李白的出生地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但郭老在八十高龄,连遭丧子惨祸之后,还能够把一部历史著作写得这样文情并茂,充满活力,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本书的一些观点,但它确实使我学到了不少我不知道的知识。

我曾经在原绵阳地区的广播电视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江油县属绵阳地区,我曾多次到江油青莲场去和那里的“公社广播员”一道为那里的“农村有线广播网”栽电杆、安舌簧喇叭。我为能给李白故里出一点力而高兴。那时在工作之余,我也曾就李白问题在青莲访古。不过,被占用的陇西院、破烂的粉竹楼、乱石杂草丛中的月园墓....这一切,与我心目中这位诗仙的高大形象和我的崇敬之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负责过地区广播局的宣传工作,也曾从我工作的角度去宣传过“太白故里”。在当时,广播的带声节目是很受欢迎的,我对“录音报道”、“广播剧”也进行过一些研究,采写和组织过绵阳地区最早一批录音报道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这时江油县广播站有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提出想搞一个关于李白的广播剧,我很支持,后来他就把剧本送来请我帮助修改。不过这位同志很快就离开广播部门走上了另一个领导岗位,李白广播剧的事也就被放下了。虽然今天这些已成为过去,但它也反映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李白从未被人忘记,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后来我还在江油具体负责过四川省四地市、也是我们绵阳地区的首个播音员培训班,当时省广播电视厅派来和我们一块负责的那位同志以后去了广电部、中宣部工作,再以后还成为了一个省省委的领导成员。“太白故里”所在的江油县后来改为了县级市,仍属绵阳。

绵阳建市时,我离开了绵阳地区广播电视局,到了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工作。为了“太白故里”的文物保护,多次陪同市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前往视察。为了加强对包括“太白故里”在内的绵阳市一批文物古迹的保护,我们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了近十万字的各方面资料。刚成立不久的绵阳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根据委员会们的调研和意见,作出了关于加强绵阳市物保护工作的一个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将绵阳市的文物保护列入城市维护费的开支范围,当时这在全川和全国,也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对绵阳市包括“太白故里”在内的一批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根据这个决定和文物保护法,市人大常委会在陇西院的维修、占用单位的搬迁等方面,都依法履行了职责。

我和李白的“最亲密接触”,莫过于我担任江油市青莲镇的党委副书记了。在我担任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被派往江油市青莲镇兼任中共青莲镇党委副书记。那是1991年,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负责联系青莲镇,我被下派到这里,兼任了中共青莲镇党委副书记。临行时,市人大常委会的主要领导同志特别交待,在青莲工作期间,要注意协助抓好乡镇企业和该镇方水乡白玉村的生活用水问题,协助抓好“太白故里”的建设和发展。那时我们下乡多是走路,有时是寄自行车。一次镇党委书记要我和他一起去白玉村,他有个摩托车,搭着我。天下着小雨,乡间的泥土小道这时很难行驶。快到白玉村了,这时雨下得大起来,前面是一个陡坡,书记开足马力冲了上去。泥土的坡很滑,还没有到顶,我就被摔了下来。书记吓坏了,忙放下摩托边扶我边开玩笑地说:“算了算了,天又下雨,前面还有大坡,你这个上面派来的‘县官’若在这里出了问题,我可不好交代,改天吧。”他搭着我调头就返回了镇上。就在这一次,我向他汇报了我对加强“太白故里”的文化建设、包括“太白碑林”建设的一些设想。他说:“汪主任,好啊,但你要能帮我们搞到钱才行。”建“太白碑林”的事,江油不少领导和专家学者都做了不少工作,也很支持。我还多次和镇上那个管“城建”的副镇长拿着镇的“城建”规划图纸到现场进行研究。可我也明白,在那个时候、那个条件下,要办这件事凭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不过为了这些,我基本把与李白在青莲的一些有关遗址都跑遍了,还收集了不少与李白有关的民间传说、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各方面资料,参加过对那位为李白诗歌谱曲的台湾朋友的接待工作。我还在这里接待过光明日报的记者,向他介绍了我所了解的“太白故里”。

这次在“太白故里”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对我研究李白诗歌中的科学元素,探索科学与文学的结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去时,镇上一个铁合金厂正面临困境,高炉息火。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我多次去绵阳市的有关方面求援。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铁合金厂急需的资金很快到位。高炉的雄雄烈火又燃烧起来了。当我在李白的故乡看到冶炼高炉的火熄时,立即就想到了李白那首关于冶炼的诗歌《秋浦歌》第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当时的冶炼和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人们,这类反映与诗人同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诗,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对我们今天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些科学技术信息,研究科学与文学的结合,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素材。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以不等于也不包括科幻小说的“科学小说”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科学与文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这次的“太白故里”之行,也使我从李白和他的诗歌中,又有了不少新的领悟。 

多年的基层广播电视工作,特别是通过有我具体负责和参加过的那些农村有线广播网、调频广播、地方电视台的筹建和广播宣传、管理等有关工作,使我认识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有广播和电视、有线和无线,还有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发射、接收、转播、用户等等各个方面……正是这些,组成了我国特有的广播电视系统,于是我提出了“广播系统工程”的问题,并从1971年带队在平武县处理这个县农村有线广播信号传输和串音问题的工作时,就开始了研究,后来在盐亭县完成了有关论文的写作。“广播系统工程”研究还曾被列为绵阳市的重点科研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进行了成果登记。被国内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尚无研究先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我很赞成把系统工程的一套技术用于组织管理广播事业,因为广播事业是个复杂的系统。”钱学森还在信中就如何搞好这项研究给于了我以具体指导。这次在青莲镇,我专门在该镇的九岭乡为农村有线广播的工作人员办了“广播系统工程”的培训班,希望用我研究的“广播系统工程”,努力为办好“太白故里”的广播电视事业服务。1993年江油市青莲镇人民政府在一个材料中说:“汪志同志于1991年在江油市青莲镇九岭乡讲授‘广播系统工程’知识,并运用‘广播系统工程’知识原理进行了有线广播网路整顿,同等条件下降低了20%的投资成本,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既改善了我镇农村有线广播网路质量和管理工作,又收到良好的收听效果。”后来“广播系统工程”研究,还被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了杂志社 ,列为了1981年 “与广播系统相关的历史事件”。

在青莲镇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结合对李白有关资料的研究学习,也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我曾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了十五年,当时四川省广播电视厅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都很关心。我在青莲镇给原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事业处的一位处长写了封信,对我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期间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检讨。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说:“骤然得悉你离开播坛,心中好大一阵的不是滋味......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有事业心、有才干和讲效率的人。是一个有吃苦精神的人。当然也有你的弱点。你在广播电视事业上的贡献,在科普工作和文学创作上的禀赋,是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的......”他看了我的信后“感慨万千,夜深难寝”于是在信中还“奉答一首,以寄情怀”。他在诗中写道:“情洒涪水志夺关,播坛驰骋纪华年。蜀道崎岖休怨马,苦酒淡涩能饮干......功过留与子孙论,冰心无愧对剑南。”我在“太白故里”夜读这首诗时,真是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友人的理解、鼓励,也成为了对我以后人生的一个有力鞭策。当我今天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也想起了那些与李白共患难的朋友们。

清明忆李白,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些我读李白诗歌和学习李白以及在“太白故里”工作期间的有关人和事。一个伟大的诗人,会对一个普通人这样多方面的学习、工作以影响,可见其伟大和精神之影响力。

出处:科学小说网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